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購書者寥寥無幾 津城實體書店盛夏苦熬『寒冬』

近幾年中,津城街頭的多家新華書店倒閉了;在位於白堤路的一家特色書屋內,只有零星幾個顧客在選購書籍;位於長江道的圖書批發市場,買書者寥寥無幾……雖正值盛夏,但實體書店卻好似身處『嚴冬』。[詳細]

遭遇冷落的不光是實體書店,漢字書寫也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暑假期間,央視和河南衛視相繼推出了漢字書寫類節目,然而這些本意是『拯救漢字危機』、『尋找鍵盤裡失落的漢字』的節目,卻出乎意料地引發了人們對漢字命運的懮慮。

一懮提筆忘字。諸如『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這類電視節目中,一些看似最簡單的漢字聽寫竟讓許多有准備的選手們抓耳撓腮,對大量常用字形同陌路,辨認不清,寫不出來,終因提筆忘字而敗下陣來。

二懮錯字連篇。像『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癩蛤蟆』這個時常掛在嘴邊的動物名詞能夠完全正確地寫出來的僅佔現場成人的30%,也就是說竟然有多達70%的成人對『癩蛤蟆』三字書寫錯誤或者書寫不完全正確。

據國內知名民意調查機構零點指標數據對北京、上海和廣州等12城市進行的『中國人書法』系列調查顯示,94.1%的人都曾有過提筆忘字,其中26.8%的人經常會提筆忘字。


漢字書寫現實令人堪懮
 

過分依賴工具導致人們書寫和思考退化

電腦和網絡非決定因素

在網絡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去閱讀,電腦、手機、電子書等工具,使閱讀變得簡單而快捷。另外網上書城的書價格低廉,購買方便,這也是實體書店所不及的。同樣,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的記錄更趨向於電腦、手機等現代化工具,帶來人手寫能力的全面退化,辦公自動化幾乎使人們告別了紙筆。因此,人們越來越疏於寫字,許多人只能大致記住漢字的形狀,提筆卻無法正確寫出具體部首和結構,會認不會寫成為普遍現象。

過分依賴纔是關鍵

現代社會,電影、電視、網絡,佔據著當代人大部分的業餘時間。工作節奏的緊張,也給了常年不讀書的人一個看似合理的理由。同時,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多的依賴於電腦和網絡,在習慣了視覺化、聽覺化、便捷化、碎片化等方式後,靜下心來閱讀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深度思考的機會更是稀缺。有調查顯示,中國人每天的人均閱讀時間不足15分鍾。忙、要快、缺乏耐心,成了時下許多人的通病。人們在閱讀文字作品時往往是不求甚解,上網閱讀和電子書閱讀更是走馬觀花,傳統閱讀演變成『快餐式』閱讀。那麼,對於一些不熟悉的字只記其形未解其意,這樣很容易忘記。

因此,從深層次分析,將『漢字危機』完全歸罪於電腦技術也並不合適。漢字書寫之所以表現出更明顯的危機,最關鍵的原因也在於人們對電腦、網絡的過分依賴。依賴智能輸入法、只看模樣、只看表象、很少去寫、很少動手、更少動腦去想,這是提筆忘字的主要原因。另外,搜索引擎的強大功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讓許多人染上了『搜索依賴癥』,形成了思考惰性。

實體書店被認為是城市的文化地標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書店的存在,首先體現了城市的讀書人口的存在狀態,也體現了城市人文素養的一個側面,如同一扇窗口,呈現了一個城市人文精神的園地。書店的意義並不僅僅是賣書的店鋪,更是一種難捨的文化符號,承載著讀書人對知識的深層感知,蘊涵著他們對文化的敬畏之情。書籍聚集的地方,可以安慰心靈。真正有靈性的書店是不會輕易消失的,它積淀著一個城市或社區太多的文化記憶。

此外,從幼兒啟蒙到高等教育,書籍作為一種獲取知識的最有效途徑沿用至今,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這也是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所不能企及的。

漢字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文字,是一種歷史;文字,是一種創造;文字,是一種文化;文字,是一種記憶。文字史,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精神史、心靈史。對我們每一個個體生命來說,我們民族的文字漢字,培養了我們的歷史情感,給予了我們身份的認同,鐫刻著我們共同的記憶,烙印下我們民族的印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學習我們橫平豎直的方塊字,其原因就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韻味的不斷發揚。


實體書店經營陷入困境
 

淒涼現實:提筆忘字是一種悲哀

實體書店和漢字作為中國文明傳承的載體,正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現代人對傳統文化感情的疏遠,這無疑是個危險信號。面對如此現狀,北方論壇網友也有話要說。[詳細]

網友『麥兜小豬』:人們總把『沒時間』、『忙』作為借口。其實,相對於母語的『沒時間』,越來越多人卻對英語情有獨鍾。如今,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種外語培訓班的招牌,人們學習英語的熱情日漸高漲。我覺得學習新的知識無可厚非,但重要的是不能忘本。

網友『喜歡綠茶』:咖啡和可樂的流行並沒有讓中國人遺忘飄蕩千年的茶香,關鍵是人們的重視程度和社會的普遍認同。文化也是一樣,如果閱讀和書寫都成為一種時尚,肯定不會被人們所遺忘的。

網友『我沒意見』:倘若『實體書店』消失是一種必然趨勢的話,那為何『實體衣店鞋店』還依然挺立?難道這兩者間沒有共性嗎?唯一的差別在於,一種是物質消費;另一種是精神消費。所以個人覺得還是文化的缺失。

網友『冷毀』:寫字和讀書,僅僅只是傳統文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文化。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有太多太多的傳統文化早就消失了。這確實值得每個中國人反思。

網民『魂魄盡散妖華夢 』:處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想靜下心來,提筆寫字,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現在已經很少有時間去享受一杯清茶,一本好書的生活了。

網民『『我不是章子怡』』:還是從娃娃抓起吧。從小就讓孩子把讀書、寫字做為每日的必修功課。學校也要加強引導,盡可能多的開設一些如硬筆書法、讀書品味之類的課程,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從小就深入到每個孩子心中。堅持下來,恐怕到了成人階段想忘記都難。

《政民零距離》網民智囊團成員張寶義——
文化傳承需要良好的社會基礎

  網絡時代的到來對傳統文化構成了很大的衝擊,文化傳播的全球化以及普世文化的盛行,使得傳統的民族文化處於不斷被邊緣化的境地。盡管在互聯網中,漢語言以其獨特的文字形態構築了 強大的語言防護網,對全球文化傳播有一定的過濾作用,但是從長遠看,其對我們自身文化的影響仍是十分巨大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綿延不斷,與我們特有的傳承方式 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閱讀和書寫是文化傳承方式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

  漢語言文字的形成及演變,其內在邏輯及表達方式,漢字的書寫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是我們文化傳承的根基。然而網絡時代的到來對國人的閱讀和書寫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雖然當代的中國人每天都離不開手機、Ipad,但是大家所陶醉的大多是微博、微信、網絡游戲和網絡購物,真正在那裡閱讀的人並不多。由於漢字的輸入大多是依賴拼音進行(和英文實體文字的輸入不同),因而網絡時代的漢字越來越成為『閱讀性』文字,漢字書寫與閱讀『分道揚鑣』,於是造成了『漢字危機』的出現。

  為應對以上現象和問題,我們建議國家與出版單位聯手,打造內容豐富、權威性的公共網絡閱讀平臺,為國人讀書創造良好的條件,並吸引更多的國民參與閱讀。同時,我們還建議在國民教 育中廣泛實行漢語言等級考試制度,並頒發等級證書,該等級證書可以作為相關職業的『准入』或『參考』條件,以此為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打下有益的社會基礎。[詳細]

《政民零距離》網民智囊團成員陳永濤——
網絡時代 傳承傳統文化危機與機遇並存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科技發展的速度呈現井噴式發展,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在科技帶給人類便捷生活和高效工作方式的同時,一些煩惱也隨之而來。 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並應對這些煩惱呢?

  第一,閱讀的媒介要適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閱讀能力並沒有減弱,減弱的是承載閱讀方式的紙媒,這正如『膠卷相機』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轉而『數碼相機』(含智能手機)成為主流相機一樣。

  第二,提高漢語言在國民教育中的分量。記得90年代之前,哪個單位裡的員工會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在單位是很受歡迎的,因為很多人需要請他進行報告、文稿甚至家書的代筆。然而隨著PC時代的到來,電腦辦公軟件可以提供各種字體的錄入方式,手工抄寫便退出歷史舞臺。另外,我們接受的整體教育屬於『重外語,輕母語』,在很大程度上,引導了偏重對字母類文字的關注,而對於習以為常的漢字,則顯得不夠重視。漢字的形成源於象形,當我們能夠掌握大量的簡化漢字乃至繁體字時,我們的頭腦思維必然會十分靈活。所以,大家在使用手機時,偶爾的可以切換到手寫模式,一方面鍛煉一下自己的文字記憶力,另一方面,可以鍛煉一下手指的靈活度。

  第三,網絡時代與傳統文化的傳承並不矛盾。正是源於網絡時代的到來,纔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通過網絡了解大量的傳統文化,從這一點上來看,網絡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正能量。 [詳細]

科技的進步在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會對傳統文化形成一定的衝擊和挑戰,讓人們漸漸淡忘和疏遠一些最原始最基礎的東西。在現代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今天,新型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發展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為補足的。就像我們至今仍回味一些耳熟能詳的老歌一樣,書中的韻味、漢字的精髓,是我們從生硬的電腦屏幕上體味不到的。那麼,與其整日抱著電子設備不松手,不如靜靜的坐下來讀讀書、寫寫字,也許會體會出意想不到的愉悅感覺。

 
 
【NO.97】治理快遞行業亂象路在何方?
【NO.96】定制公交來啦,你會坐嗎?
【NO.95】老年代步車大行其道 如何治理引熱議
【NO.94】『雙限』措施出臺 如何完善公共交通
【NO.93】破解地鎖之圍 需多把『鑰匙』
關於北方網|廣告服務|誠聘英纔|聯系我們|網站律師|設為首頁|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