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陽一羣輟學流浪社會的未成年人向低年級小學生收取“保護費”,不給錢便扇其耳光、拳打腳踢,並唆使小學生偷盜家長錢財。
“問題少年”大多出自“問題家庭”。這些未成年人由於年齡小,不夠法定處理的年齡,公安機關往往無法對其進行處罰。作爲管理方的學校和監護方的家長,應該怎樣預防問題少年毆打小學生?社會應該怎樣對待這些問題少年?東方今報記者對此事進行了走訪調查。
舉報:問題少年收取小學生“保護費”
今年4月,洛陽市公安局南昌路派出所接到洛陽市直13小學一家長報案稱:有一夥社會閒散人員經常在小學校門口向小學生收取“保護費”。4月13日,民警將收取小學生“保護費”的小李、小杜等5人抓獲。
經調查,這一夥社會閒散人員均系未成年人,其中最大的17歲、最小的不滿14歲。從去年9月份起,他們便在該小學校門口以威脅、毆打等手段,定期向低年級小學生敲詐勒索收取所謂的“保護費”。收取的費用從7元至30元不等。如果學生沒帶錢,就會遭扇耳光等毆打。
洛陽市公安局南昌路派出所治安管理大隊中隊長翟利濤調查,該違法少年團伙成員均系厭學輟學、父母離異、父母外出打工無人看管或由爺奶照看等家庭原因的“問題少年”,下午學校放學時趕到學校門口“收費”,收費後再拿錢去上網玩遊戲、吃飯。這些孩子缺少家庭溫暖和社會親情關愛,缺乏道德約束,疏於管理,整日無所事事,混跡於城中村網吧或黑網吧。但由於其年齡小、不夠法定處理的年齡,即便抓獲了公安機關也往往無法對其進行處罰。
學生:“不給錢就扇我耳光”
小翔(化名)是洛陽市直13小學6年級的學生,4月12日下午放學,他剛剛走出學校大門,就被小杜等5人抱着頭拉到了附近的旅館內,在樓道的拐角處,小杜要求小翔交50元“保護費”。“不給錢就扇我耳光,還逼我偷媽媽的錢。”小翔回憶,由於他當時沒有帶錢,當即遭到扇耳光。接着,這夥人又把他帶至附近淺井頭村偏僻處,只見其中一人突然脫下外套光着膀子,把外套扔到了小翔的頭上,嚇得他哭了出來。在小翔又被拳打腳踢了5分鐘之後,一個號稱“高哥”的大個子叫停了下來,抓住他的衣角狠狠地說:“到你媽那攤位(賣報攤)上拿50塊錢來,記住,你找個藉口把她支開再拿錢。”並告誡小翔不許讓他的媽媽知道。隨後,小杜等5人在遠處監督着,等小翔把錢交給他們後才離開。
小翔說,自去年9月至今,他已經給小杜等5人交了共計130元的“保護費”,那些錢大部分是從媽媽的報攤偷出來的。
在洛陽市公安局南昌路派出所的審訊室裏,收取小翔“保護費”的小李低着頭說,他是在去年6月份,在澗西區淺井頭村的一個黑網吧裏認識的小翔,並收取了小翔3次保護費。4月12日,他們5人打了小翔約35分鐘。
學校:怎樣預防成最大難點
“這種事一直都有,前些年是經常性的,現在少多了,但還是制止不了。”一提起此事,洛陽市直13小學校長黃文琦顯得很無奈。他介紹,洛陽市直13小學80%以上的學生都是進城務工子女,這些孩子的家長大都租住在城中村裏,平時對孩子疏於管教,也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學生的惡習,比如去黑網吧玩遊戲,而那些“問題少年”正好藏匿於網吧之內。在學校裏,他們可以保障孩子的安全,但到了校外,他們卻束手無策。作爲學生的管理者,校方沒有辦法對“問題少年”強制管理和矯正,但可從孩子的家長抓起。父母既然把孩子生到了這個世上,就應該承擔監護的責任。如果孩子沒有到法定年齡就被放任自流,法律可對家長給予一定的制裁。此外,社會上的犯罪越來越低齡化,法律上也要相應做出調整。未成年人犯罪率之所以高,就是因爲法律上沒有很好地約束他們。
洛陽市實驗小學校長潘文武認爲,通常“問題少年”在收小學生保護費時也有一定的選擇性,那些經常帶零花錢的孩子會成爲他們的目標。她建議家長不要給孩子零花錢,如果家長經常遇到“學校要交費”時,可與學校及時溝通。“一旦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孩子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和家長。”潘文武介紹,現在的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相對薄弱,對於恐嚇還存在着比較重的心理恐懼,往往事情發生後,都不敢告訴家長和老師。但細節上會表現出一些不正常的反應。
律師:九年制義務教育應該普及法制課程
那麼,社會“問題少年”毆打小學生怎麼預防呢?河南君友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曹振峯認爲,必須是家庭和社會上各個部門共同參與,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法制教育在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是個空白,法制教育應該從小學就開始抓起。法學基礎知識以及法學基礎概論等都是大專以上才設置的課程,可當我們接觸到這個課程後都已經成年,未成年階段又應該怎麼辦呢?這樣造成未成年階段的法制教育缺失。他建議學校每個星期要用一個課時的時間給孩子灌輸法制理念,接受法律,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減少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問題少年”多次毆打小學生收保護費的行爲屬於勒索,已經構成了犯罪。但國家有關法律規定,由於未成年人可塑性強,改造性好,對未成年人犯罪是要保護的,在量刑上要從輕處罰。但如果未成年人管教不好,那就變成了失足少年,對社會也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專家:找到出路才能治本
洛陽“問題少年”行爲矯正專家韓風則認爲,對於“問題少年”的管理,必須注重“心理關懷”。
他介紹,這些“問題少年”大多是農民工子女城市就學,與城市裏的孩子相比,這些孩子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比如一個外地的孩子在課堂上用方言回答問題時,勢必引起其他孩子的嘲笑。此時,孩子的心理會受到一定的打擊,日積月累,甚至會產生自閉心理,並對城裏的孩子產生仇視感。他們進入社會後,就會對城裏的孩子產生打擊報復的心理。洛陽市直13小學小學生被收取保護費這種行爲其實也是“問題少年”仇視城市孩子的真實寫照。
那麼,怎麼讓小學生、家長和“問題少年”三方都找到出路呢?韓風認爲,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則是一個“問題家庭”。這些家長總是在“家庭觀念上放不下架子”,讓孩子轉學不是長久之計,家長唯一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在生活上變得豐富一些,使他們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