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請輸入查詢碼:
忘記查詢碼?
請輸入驗證碼:
看不清?
查詢結果後請及時進行滿意度評價
·律師詳解婚姻法司法解釋:房產證加名要慎重
·《律師幫辦》欄目將於12月4日舉辦現場諮詢活動
·產假新政:晚育假反減少 女職工職場壓力將增大
·南京中院全國首判:擅用“秀英體”7個字賠7萬6
·女大學生獻血致殘案開庭 血站是否有錯成焦點
·重慶開庭審理特大“醫托”集團詐騙案14人出庭
·命案逃犯家中挖洞藏6年 家人涉嫌包庇被拘(圖)
·公務員競聘完喝酒摔死家屬以工傷爲由索賠80萬
·14歲少年抽菸被發現弒母殺妹 父母常對其體罰
·淫聲穢色“變臉”上線 網絡社交淪爲“色”交?
中國公民信息遭泄露事件頻發相關立法亟待出臺
http://ms.enorth.com.cn 2011-12-01 14:43
  • 逾九成公衆盼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
  •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中個人信息的界定
  • 天津:社會保障個人信息可通過三個途徑查詢
  • 誰在偷窺我 100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泄露的背後
  •   自從在一家房屋中介公司留了手機號,北京的劉業(化名)就不斷接到各種關於租房、賣房的電話和短信。“有時我正在開會,就有電話打過來。不接吧,怕耽誤正事;接了吧,大多是中介的騷擾電話。這樣反反覆覆,我都有點兒神經衰弱了。”

      近年來,個人信息遭泄露的事件頻頻發生,給許多人的生活造成嚴重困擾。近期,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1958人進行的在線調查顯示,86.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個人信息曾遭泄露,49.8%的人抱怨信息遭泄露已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

      是誰泄露了民衆的個人信息

      劉業已多次因個人信息遭泄露受到騷擾。去年7月,他幾乎每天都能接到某保險公司的推銷電話,最後他不得不警告對方,要再打來就報警,對方纔作罷。“電話推銷員的語速非常快,只要一接電話就說個沒完。掛了電話,他們會過段時間,換個號碼再打過來。我問他們怎麼知道我的電話號碼,對方說是按手機號段隨機撥打的。但如果是隨機撥打,他們怎麼知道我的名字呢?”

      家住山東省菏澤市的馬先生也深有同感。不久前,他註冊成立了一家小公司,之後他就不斷接到各種電話,賣書的、企業推廣的、員工培訓的,甚至還有很多要求匯款的騙子。由於不方便更換已經使用多年的號碼,對於這些騷擾,他也無可奈何。

      公衆的哪些個人信息最容易遭到泄露?調查顯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電話號碼”(88.4%)、“姓名、性別、年齡等個人基本信息”(74.6%)和“家庭住址”(38.1%)。其他還有:職業和單位信息(38.0%)、身份證號(30.9%)、教育背景(15.7%)等。

      調查還發現,受訪者認爲最有可能泄露個人信息的機構是“電信部門”(49.5%),然後是“需要註冊個人信息的網站”(45.2%)。其他還包括“銀行”(39.8%)、保險公司(37.0%)、房屋中介(28.8%)、掌握公民個人信息的政府部門(24.9%)、教育部門(24.3%)、市場調查公司(21.8%)、房地產公司(20.0%)等。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憲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漢華認爲,在現代社會,信息即利益。匯聚在一起的個人信息,能幫助商家預測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向消費者推銷商品,給商家帶來直接經濟收益。所以,就有人打個人信息的歪主意,通過各種渠道蒐集、販賣個人信息,從中牟利。

      爲何七成受訪者個人信息遭泄露後忍氣吞聲

      早在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中就明確規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既然《刑法》早已將泄露個人信息入罪,爲何泄露信息的行爲仍得不到有效遏制?在周漢華看來,這是由於我國當前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機制還很不完善。我們目前只是頂端《刑法》有規定,卻嚴重缺少一般性法律、行政執法體系等末端制度設計。

      “從民事訴訟的角度來看,一般人很難知道自己的信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什麼方式、被誰泄露,所以想要起訴他人泄露自己個人信息的成本非常高,大多數人只能忍氣吞聲。”周漢華說。

      “當前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法理錯了,所以才導致泄露個人信息行爲很難杜絕。”北京師範大學亞太網絡研究中心主任劉德良教授指出,當前法律實踐中一般將泄露個人信息視爲侵犯隱私權的行爲。按照目前的法律規定,侵犯個人隱私權應承擔的責任多爲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而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證明難度非常大。這樣一來,由於受害者訴訟成本過高,也缺少法律援助,所以就算贏了官司,也很難得到適當賠償。這等於是從另一個角度鼓勵了泄露個人信息的侵權行爲。

      調查中,73.0%的受訪者在遇到個人信息遭泄露後,只能選擇忍了,17.6%的人會要求相關網站刪除自己的信息,15.6%的人會查詢誰是泄露者,10.4%的人會去舉報,6.0%的人表示無所謂。

     [1] [2] 下一頁
    稿源: 中新網  編輯: 文婷
    打印 
    關閉窗口
     
    關於北方網|廣告服務|誠聘英纔|聯系我們|網站律師|設為首頁|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