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誠信 行必忠正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光明網 作者:曹雅欣 編輯:劉影 2017-12-25 10:05:22

  (二)無誠不行

  信,是一種行為驗證,然而『誠信』這個詞,『誠』在『信』前,『誠』比『信』更為重要,誠,是內心自覺。誠信,必須心意真誠,纔好信守約定。

  所以孔子論誠信,為我們所熟知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之後加了一句令人驚愕的話:『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出言就必須要信守、做事就必須要堅決,這並非君子所為,而是沒有判斷能力、不問是非黑白、淺薄固執己見的小人行徑!這句話真是石破天驚!言行一致並不一定代表誠信品格?——在孔子這句話裡,就涉及到了『誠』的重要性:假如被迫做出的承諾不是本心所願,假如一時糊涂的約定不是正義所為,那麼還要去義無反顧地踐行它嗎?假如對壞人做出了違心承諾、假如做壞事順從了錯誤約定,這些權宜之計、這番歪理邪說反倒要如約信守嗎?當然不是!只有正義纔值得信守,只有誠懇纔甘願信諾——內心的願意,纔是守約的根本!

  對孔子這句驚人論斷,從小受誠信教育長大成人的孟子就深以為然,孔子說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確說君子的言行。《孟子》中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內心通達的君子,所言不一定拘泥信守、所行不一定執迷結果,為人行事的准則,是必須要合乎正義。『惟義所在』,唯有正義存在,纔能心正意誠。

  所以宋人晁說之就說,『不信不立,不誠不行』,人無信不可立,心不誠更不能行。不講首要的誠心實意,僅憑『信』的結果來衡量人品未免會有失偏頗。沒有心之誠在前,信之行就成了刻板的教條、拘泥的桎梏、僵化的思維、固執的行徑、不情不願的強迫、形式主義的空洞。而民國時期,修煉到『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之圓融大境界的弘一法師,便說道:『內不欺已,外不欺人。』不欺人,便是『信』,不欺已,便是『誠』,如此內外合一、表裡如一,纔是『誠信』的本質。

  誠,這正是中國文化以濃墨重筆論述的重要內容。《大學》裡論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後心正』,孟子所言的正義、正心,都是從『意誠』開始。能秉真誠之性、能懷赤誠之心、能發坦誠之言,纔能擁有正直的心、纔能遵循正義的理、纔能奉行正義的事。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