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 北方網  >  民生頻道  >  公共文化民心橋  >  非遺專區
南北非遺傳承人對話中式生活 大吉中國年
http://ms.enorth.com.cn/ggwh/
來源: 天津北方網  作者:吳宏  2016-02-11 08:19:00  編輯:劉影
·非遺專家集體『問診』:系統全面留住『寶貝』 ·金永偉委員:盡快推進非遺保護地方性立法
·鶴發起舞迎新春 千名『老頑童』傳承非遺文化 ·非遺與生活 古今時尚對話 共賞『大吉』中國年

  天津北方網訊:春節,是中國人最大的非遺,每到此時,大家都會重溫各種與春節和年味有關的故事。由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華鼎文化(老美華鞋文化博物館)、貴州省非遺中心、南通藍印花博物館協辦的『非遺與生活·大吉』系列藝術活動給了津城百姓觸摸最鮮活傳統文化的機會。由此產生的南北非遺項目傳承人間關於非遺與生活的對話,於新春之際,回望匠心,共同向流行千年的中式生活態度致敬。

  吳元新、王曉星、韓志永:研究非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元新有著很多學術頭銜:南通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南通大學藍印花布藝術研究所所長,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館長。正是有了傳承人和學者的雙重身份,吳元新一直強調對非遺技藝的深度廣度研究,是傳承保護的方向。

以學術研究支橕非遺傳承和發展,是吳元新的心願

  他說:『傳承人、特別是年輕的傳承人應該要改變過去師傅帶徒弟,只會技藝不會研究、保護的局面。我們是從有著燦爛文化的國度中孕育出來的,應該讓下一代人保持這樣優秀文化的DNA。在南通,小孩子一出生,就被裹在藍印花布的襁褓裡,牙牙學語的肚兜,上學以後蓋的「狀元及第」被面,結婚時蓋的麒麟送子、和合二仙被面,日常生活中蓋年年有餘的被面,年老以後蓋福壽雙全的被面,都是藍印花布做的。』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正在著手准備申報世界非遺項目。吳元新和他的學術研究團隊將要做20卷中國傳統印染著作。用他的話說就是:『紮紮實實地做好田野調查、作坊保護、工具的整理、傳承人口述史錄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全方位記錄下來,立體性保護。』

王曉星主張非遺需要深入研究

  王曉星是南通緙絲織造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南通宣和緙絲研制所』負責人。他認為,對非遺技藝歷史脈絡的擴展和延伸,從學術上提昇研究的深度,可以更好地傳承。

  南通宣和緙絲研制所是國內唯一研制緙絲的研究單位。國內七種緙絲技法全部被南通緙絲織造技藝繼承下來。2008年北京時裝周上,集七種緙絲技藝於一身的鸞鳳雙棲牡丹緙絲華服壓軸出場,艷壓群芳。隨後,以當代緙絲藝術珍品的身份被首都博物館收藏。

  在天津老美華鞋業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志永看來,非遺就是歷朝歷代先人創造的文化內涵不斷疊加產生的。他說:『非遺項目的發展一定要從研究開始。今年老美華將成立津派旗袍研究所。我們也收藏了一些旗袍藏品,是老祖宗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歷練下來的好東西。我們正在研究老的工藝,師傅們每周都開公益課。下一步,不僅要開辦研究所,同時要出版一些工藝書籍,給子孫後代留下文字記載。』

  吳元新、王亨石、林力:非遺走進生活

  穿著外婆傳下來的苗族錫繡傳統服飾,王亨石正聚精會神制作錫繡作品。身上這件素淨的家傳衣服,讓作為劍河苗族錫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王亨石懷有一種孝心和敬意。雖然平時穿的都是時裝,但是逢年過節把錫繡手藝服裝穿在身上,是苗族百姓表達對先輩、對本族文化膜拜和尊崇的態度。

盡管錫繡技藝繁復,但是王亨石仍然覺得錫繡是生活離不開的東西

  『錫繡有一千多年歷史,我們家族到我這裡已經是第八代了。我小學的時候還穿錫繡的服裝上學。錫繡可以點綴到衣服、領帶和包上。在我的家鄉,人們逢年過節或者嫁女娶妻的時候都要穿戴錫繡的服飾。國家也重視非遺傳承保護。』王亨石說,『我們做的苗劍河族錫繡依托傳統,又結合現代元素,這樣大家比較容易接受。』

  吳元新和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打了幾十年交道,他始終認為,把非遺融入現在的生活,纔能很好地保護。『第一夫人彭麗媛幾次隨習近平主席出訪,都穿我們制作的藍印花布服飾,上面的花紋「十全十美」、「鳳戲牡丹」體現了吉祥如意的寓意,也是借此機會用最中國、最民間的技藝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推介出去。』

  吳元新認為:『做出來的產品有人消費,非遺技藝纔能傳承下去。國家用了10年時間建立了非遺保護名錄,要把優秀文化傳承下去,就要從小學開始,讓非遺走進校園,走進生活,讓孩子們熱愛自己的祖國而不是崇洋媚外。』

林力(中)和伙伴們把非遺設計到生活裡去

  青年藝術家團隊林力、盧瑩、郭飛、王海瀛、陳其敏負責『非遺與生活·大吉』系列藝術活動的展陳設計。色彩的呈現,布局結構的打破、重組,是他們要作為載體來表達對非遺感悟的手段。

  林力說:『非遺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點,本身不被大家注意。我們對這次活動的展陳設計就是想讓非遺回到功能性上來,非遺都是有功能性的,是人們流傳下來的生活習慣。原有的很多功能性在當代已經喪失,所以被定義為非遺,所以要保護她。通過做非遺與生活展覽,改變非遺的功能性,賦予她新的功能性,拉回到大眾的生活當中這是我們非遺保護真正要做的事情。』

  吳水根:廣納賢纔 傳承技藝

  非遺技藝需要傳承,作為傳承主體的人更是關鍵。吳水根是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和傳統、嚴格的家族式傳承規制有所不同,吳水根並不囿於『傳男不傳女,傳家不傳外』的舊制。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到吳水根那裡已經是第八代,女兒吳春秀是第九代傳人。除了把技藝傳授給女兒,吳水根還收了很多外姓徒弟。如今,他的徒弟都有了徒孫,吳水根已經『四代同堂』。

吳水根(左)堅信,非遺技藝要廣泛傳播纔能傳承下去

  『我父親、爺爺比較封閉,認為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不能傳給外姓人,傳家不傳外,傳男不傳女。我的思想要開放一些,1993年我就開始帶徒弟了。手工技藝耗時長,自己也做不完,如果讓大家都掌握這個手藝,讓生活都好起來。』吳水根告訴徒弟從剪紙、美術、古建築這些藝術形式中汲取創作靈感。

  韓志永、林力:融合與開拓

  『我們第一次把全國傳承比較好的非遺項目引進天津,讓天津市民大飽眼福,知道更多優秀的非遺項目,了解非遺文化。對天津本地非遺項目來說也是學習和交流的機會。』韓志永看到了南北非遺項目以及傳承人對話碰撞出的靈感。

韓志永認為,非遺項目間也可以有很好的合作

  『這些非遺技藝不僅可以互相吸取經驗,還有可以合作的空間和可能。老美華的制鞋技藝可以和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合作。用定制的藍印花布制作老美華傳統的鞋制品,這將是當代人留給後人的非遺,今後可以有很多合作的探索。非遺就是給我們更多機會去創造和發現。』

  『我們有意弱化「非遺」的概念,就是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味,不要把非遺抽離出來單獨表達,她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林力講述著團隊這次的設計理念。『想用參與性的展陳方式,讓大家感覺進來就是參與者,有一種親近感,實現非遺與生活真正融合的目的。所有中國人都是非遺傳承人,也是中國文化的傳承人。』

  『作為2016年的熱門話題,非遺與生活的對話意義重大,二者的關系將會越來越緊密。天津非遺保護部門正在對此進行積極的探索與示范。』天津非遺中心副主任楊文表達了本次活動的初衷。『擺脫直白的展演模式和單一的技術傳遞,通過多元的社會化非遺傳承,包括本次活動的城市公共建築設施,完成大眾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和實踐,實現文化感知所帶來的文化認同。』

  『非遺與生活·大吉』系列藝術活動集中彰顯了非遺所蘊含的儀式美、生活美、器物美。關於『匠心』的解讀和延伸,似乎有了新的意味。

關閉窗口
 
請輸入查詢碼:
              忘記查詢碼?
請輸入驗證碼:
       換一張
查詢結果後請及時進行滿意度評價
關鍵詞:
為避免重復留言,請先查詢有無類似留言
Q:什麼是公共文化?
A: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
Q:什麼是公共文化服務?
A:是指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它是指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包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資源和服務內容,以及人纔、資金、技術和政策保障機制等方面內容。
Q:什麼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A:是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創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引導性意義。
Q: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標准是什麼?
A: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工作中,認定的非遺的標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
[更多]
關於北方網|廣告服務|誠聘英纔|聯系我們|網站律師|設為首頁|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