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請輸入查詢碼:
  忘記查詢碼?
請輸入驗證碼:
  看不清?
查詢結果後請及時進行滿意度評價
全部
全部
關於高校科技創新與教育質量關系的調研報告
http://ms.enorth.com.cn
來源: 北方網  作者:  2011-12-09 17:06:10  編輯:張令沛

【網民智囊團·個人文集】盧俊瑞

 

 

  九五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高速發展,教育規模、資金投入等各個方面都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辦學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總體實力大大增強,已經進入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階段。然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高等教育投入相對不足且不均衡,造成了教育資源、科技資源在不同高校、不同學科專業、不同辦學層次和不同教育對象中的投入、分配、發揮作用等方面出現明顯的分化現象,加重了人們對高校科技創新和教育質量關系之間認識的分歧,阻礙了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協調發展。

  為了真實地反映高校科技創新與教育質量的實際情況,科學客觀地看待兩者的關系,課題組隨機抽取了天津市8所全日制普通高校的34個不同類別學院,對部分可量化的教學水平指標和科研活動指標進行了調研,據此,對高校科技創新與教育質量的關系進行了量化比較,揭示了科技創新與教育質量關系的相關規律、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調研結果

  科研平臺是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體現了科技創新活動的能力和水平。為了更加直觀地反映不同類型學院的科技創新活動與教育質量的狀態,我們按照擁有科技平臺的層次和級別,將被調研學院劃分為四類:擁有國家級科技平臺的學院(Ⅰ類,共4個)、擁有教育部科技平臺的學院(Ⅱ類,共8個)、擁有天津市科技平臺的學院(Ⅲ類,共9個)和無上述科技平臺的學院(Ⅳ類,共12個)。

  結果顯示,截至2008年底,Ⅰ、Ⅱ、Ⅲ、Ⅳ四類學院人纔隊伍中,院均擁有兩院院士分別為1.5人、0.25人、0.22人和0,長江學者和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分別為5人、1人、0.11人和0.07人,正高級職稱人數分別為63.5人、22.5人、20.8人和10.7人,副高級職稱人數分別為82.5人、27.4人、35.8人和21.7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分別為64.6%、53.4%、48.4%和29.9%。院均擁有實驗室面積分別為9827m2、8944m2、4549m2和2313m2,擁有1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分別為135臺、73臺、18臺和12臺,設備總值分別為5099萬元、1893萬元、1172萬元和1071萬元。

  近三年來,四類學院院均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分別為43項、25.9項、11.8項和7.3項,省部級科研課題分別為25.5項、27.6項、13.2項和12.8項,橫向課題分別為41.8項、37.5項、21.6項和16.3項,院均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分別為15項、9.8項、2.9項和3.1項,院均獲得授權專利分別為113.5項、23.4項、4.4項和6.6項,院均發表論文分別為1198篇、522篇、308篇和218篇,院均科研經費分別達到10030萬元、4545萬元、1727萬元和915萬元。

  截至2008年底,四類學院院均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分別為2個、0.5個、0.33個和0.1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分別為3.5個、1.63個、1.11個和0.5個,博士點一級學科分別為2個、0.75個、0.67個和0.17個,博士點二級學科分別為9.25個、4.5個、2.44個和0.83個,碩士點一級學科分別為3.5個、1.13個、0.89個和0.33個,碩士點二級學科分別為8個、6.38個、5.11個和3.08個,本科專業分別為3.75個、3.38個、4.33個和3.5個,院均擁有各級品牌和特色專業分別為1.25個、1.25個、1個和0.4個。

  近三年來,四類學院院均出版教材分別為32.8部、16.3部、19.7部和10.9部,出版著作和譯著分別為0部、3.75部、4.1部和5.9部,擁有國家精品課程分別為3.75門、0.13門、0.78門和0.17門,省部級精品課程分別為5.8門、1.5門、2.3門和1.1門,擁有省部級以上教學名師分別為4名、0.13名、1.1名和0.41名,省部級以上教學團隊1.5支、0.38支、0.11支和0.08支。

  近三年來,四類學院本科論文和設計課題來源於科研計劃課題的比例分別為70%、32.7%、34.2%和16%,來源於橫向課題的比例分別為20%、21.8%、20.5%和28.3%,來源於自擬課題的比例分別為10%、45.5%、45.3%和55.7%。

  二、現狀分析和存在問題

  (一)科技創新與學科專業建設的關系

  科技創新活動的主要內容是開展課題研究,科研平臺是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科研平臺的建設必然會帶動學科專業建設和實驗條件的改善提昇,科研成果可以增強學科優勢和辦學特色,提高學校在國內外的影響和聲望。

  數據顯示,Ⅰ、Ⅱ、Ⅲ、Ⅳ四類學院相比,院均擁有國家級重點學科、省部級重點學科、博士點一級學科、博士點二級學科、碩士點一級學科、碩士點二級學科、各級品牌專業、各級特色專業的數量有著顯著差別。Ⅰ類學院的上述指標明顯很高,Ⅱ、Ⅲ類學院的上述指標次之,而Ⅳ類學院的上述指標明顯偏低。但是,數據也顯示,四類學院院均本科專業數量、招收培養本科生數量基本持平。

  上述結果表明,依托高水平科技平臺和科技創新活動,能夠形成一批與之相匹配的重點學科、特色和優勢專業,有利於形成鮮明的教育特色,從而有效提高學科專業建設水平。然而也顯示出,雖然各類學院學科專業建設水平差距很大,但承擔本科生培養的數量和任務卻基本相近,佔有的學科專業資源和承擔的本科生教育任務之間,存在明顯的脫節現象。

  (二)科技創新與師資隊伍建設的關系

  教師是實施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水平是決定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師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實踐能力。高水平的教師,應該廣泛地參加科技創新活動,不斷汲取新知識、新技術,能夠及時將科研成果引入實際教學中,在教學實踐中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據顯示,Ⅰ、Ⅱ、Ⅲ、Ⅳ四類學院,其師資隊伍水平有著顯著的差別。4個Ⅰ類學院的師資隊伍中,不但擁有一定數量的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擁有一定數量的國家級和省部級教學名師、國家級和省部級教學團隊,而且院均擁有教授、副教授的數量分別達到64人和83人,博士學位教師佔教師的比例高達65%;17個Ⅱ、Ⅲ類學院的師資隊伍中,院均擁有教授、副教授的數量分別為24和29人,博士學位教師佔教師的比例分別為50%;而12個Ⅳ類學院的師資隊伍中,院均擁有教授、副教授的數量分別只為11人和22人,博士學位教師佔教師的比例僅為29%,上述各類指標均明顯低於前三類學院。

  上述結果表明,廣泛的科技創新活動,不僅能夠產生大量科研成果,鍛練師資隊伍的科研能力,還能優化師資隊伍的人員結構和知識結構,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科研學術水平,從而為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科技創新與學生實踐教學、創新能力的關系

  實踐教學和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是科研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科技創新活動可以豐富實驗教學內容,為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提供豐富的課題來源。學生通過參與科研項目,可以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及早地了解學科前沿,較早地進入科技創新的天地,為培養創新思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數據顯示,Ⅰ、Ⅱ、Ⅲ、Ⅳ四類學院的本科論文來源顯著不同,其中Ⅰ類學院的本科論文來源於科研計劃課題、橫向課題和自擬課題的比例分別為70%、20%和10%,Ⅱ、Ⅲ類學院的上述比例分別為33%、22%和45%,而Ⅳ類學院的上述比例分別為16%、28%和56%,來源於科研計劃課題、橫向課題等實際科研課題的比例依次迅速降低。

  上述結果表明,廣泛的、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際科研課題資源,通過實際科研課題的訓練,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確保學生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的質量。但實際上,目前高校中無上述科技平臺的學院的數量和比例很大,這些學院的本科生論文主要來源於教師的自擬課題,不僅科研水平很低、脫離實際嚴重,而且缺乏必要的研究經費和有效的課題指導,學生培養質量難以保證。

  (四)科技創新與研究生教育的關系

  研究生教育作為教育的最高層次,在培養創新人纔中具有決定意義。陳至立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5次會議上指出,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增強研究生創新能力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培養大批優秀創新人纔。

  在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超常規發展的情況下,如何確保研究生培養質量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目前影響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研究生創新能力不強。數據顯示,擁有高級別、高水平科技平臺的學院,其擁有博士點、碩士點數量也較多,承擔研究生培養數量很大,培養質量較高。因此,科技創新活動是研究生教育的靈魂,要把研究生教育質量搞上去,主要靠創新。

  (五)科技創新與科研環境的關系

  大學的科研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開放的實驗環境可以為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提供舞臺。數據顯示,擁有高級別、高水平科技平臺的學院,其擁有實驗室面積、大型儀器設備、儀器設備總值明顯較高,Ⅰ類學院擁有的實驗室面積、大型儀器設備、儀器設備總值分別高達9827平米、135臺套和5099萬元,Ⅱ類學院的上述比例分別為8911平米、75臺套和1895萬元,Ⅲ類學院的上述比例分別為4519平米、18和1172萬元,而Ⅳ類學院的上述比例分別為2313平米、12和1071萬元。

  良好的科技資源,不僅為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而且為學生自由選題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通過推動實驗室開放和資源共享,可以有效培養和提昇學生的創新精神、科研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但調研也發現,目前高校各類學院科技平臺對本科生的開放程度普遍較低,科技資源在本科生培養中的作用尚待加強和提高。

  (六)科技創新與科研學術的關系

  科技創新活動是科研學術工作的核心內容。數據顯示,擁有高級別、高水平科技平臺的學院,院均承擔的各類科研課題、獲得各類科技獎勵、申請和獲得專利、學術論文和質量、科研經費等均很高,沒有科技平臺的學院,上述指標均很低。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調研也發現Ⅰ、Ⅱ、Ⅲ、Ⅳ四類學院,院均擁有本科專業數量、各級品牌和特色專業數量、近三年出版教材數量、本科論文和設計課題來源於橫向課題的比例等指標基本持平,而出版著作和譯著數量顯示出明顯的倒置規律。這說明擁有高級別科技平臺的學院,並未承擔起與其佔有的科技教育資源相匹配的本科生培養、專業建設和教材建設的責任,存在輕視教育教學,尤其是輕視本科生培養的現象。同時,這些學院對地方經濟建設的支持力度與其佔有的科技資源已不相稱,需要重視和提高。

  總之,科技創新和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兩個車輪,是高校騰飛的兩只翅膀,二者高度一致、相輔相成、互為推動、缺一不可。堅持教學科研並重的發展思路,可以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堅持以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可以以創新性科研成果豐富教學內容,以高層次的科研平臺建設提昇實驗教學條件和學科專業建設水平。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更新的前沿知識,創造盡早參與科研的條件,有利於提高教學水平,保證教育質量,培養高水平人纔。

  三、對策和建議

  (一)提高對資源薄弱學院的投入,優化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

  高質量、有特色的高等教育,依賴於高水平的學科專業和科技平臺基礎,依賴於一批重點學科、特色和優勢專業與之相匹配。事實上,目前的不同學院擁有資源的差距巨大,但卻承擔著數量基本相同的本科生教育,很高比例的本科生接受著較低水平的教育。因此,提高對資源薄弱學院的投入,優化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是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嚴峻問題。

  (二)強化優勢學院的本科培養責任,充分發揮優勢教育資源的作用

  基於擁有國家級、省部級科技平臺的學院,佔有著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有責任承擔起更多本科生培養、專業建設和教材建設任務,為學生培養提供更多有優質教育資源和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提高教育質量,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為此,建議強化上述優勢學院對本科生培養、專業建設和教材建設的責任,逐步擴大這些學院的本科生招生數量,使我國有限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三)加強對師資隊伍的雙向考核,優化高校人纔評估機制

  堅持科研教學並重原則,建立並完善科研教學並重的人纔評價和考核制度,促進高等教育人纔的成長,特別是對青年教師,要加大培養和扶持力度。例如,設置青年基金項目,為有能力的青年教師提供必要的科研啟動經費等。通過政策杠杆,進一步調動高校教師從事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成為能夠科研教學雙肩挑的創新型教師。不僅要看其有多少科研成果,還要看其有多少最新科研成果進入教材,進入課堂,實現知識化。

  (四)完善資源共享體制建設,促進科技資源的有效利用

  現有的一些重點學科在一些大型儀器使用上並沒有達到100%運轉,因此,建議建立制度,完善資源共享體制,有效的利用這些儀器設備,使其能夠為更多的學科提供科研服務,使更多的學生擁有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從而提高現有本科生的教育質量。

  (五)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各自優勢,積極推進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

  通過體制和機制上的創新,促進高校和科研機構兩個系統的合作與交流,發揮二者在人纔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各自優勢,使科技資源和人纔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共享。解決科技創新與人纔培養脫節的問題,建立有利於科技創新和人纔培養互動的體制和機制,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培養人纔,在人纔培養過程中創新科技。

  參考文獻:略。

打印 
關閉窗口
 
關於北方網|廣告服務|誠聘英纔|聯系我們|網站律師|設為首頁|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