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漫步在中山路上,您會看到一座高聳的深灰色牌坊,匾額上吳鼎昌書寫的『造幣總廠』四個朱紅大字格外醒目,這裡就是清末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造幣廠。歷經時代變遷,造幣總廠昔日的風光早已蕩然無存,只有牌坊上古朴的雕花和青磚默默記錄著近代中山路的滄桑巨變。據了解,為了更好地保護造幣總廠舊址的歷史文化風貌,提昇地區域及周邊的環境品質,有關部門已經對造幣總廠舊址進行了保護規劃設計,未來將對其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保護,使之成為中山路上的一處新景點。
今生
舊址殘破部分建築狀況不佳
造幣總廠舊址現存廠址佔地面積17835.7平方米,共有單體文物11處,其中包括三個較完整的四合院、西式辦公樓1座、拱券門樓1座。
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舊址現狀較為殘破,部分歷史建築維護不力,質量較差。2003年被國家相關部門鑒定為危房,列入河北區中宇裡平房片改造區。拱券門樓等單體文物雖經整治,但其歷史真實性未能有效保留,而且拱券門樓處於城市規劃道路紅線內。舊址上雖然存在一定數量的歷史建築,但其使用功能公共性較弱,公眾也缺乏了解。舊址內環境較差,缺乏必要的公共活動場地,部分風格不適宜的建築、臨建建築和設施對整體風貌造成不良影響。
前世
曾是清末最大最先進造幣中心
據了解,造幣總廠舊址建於1905年,位於現在的河北區中山路159號院,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其創建和發展,在我國金融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見證了近代天津作為北方金融中心的發展,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作為清末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造幣中心,由這裡首鑄繼而推廣至全國各地的錢幣、紀念幣近50種。吳鼎昌曾為其題寫匾額,梁啟超則親自審定『造幣廠報告書』。
造幣總廠舊址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登記在《中國文物地圖集天津分冊》中,並在2007年被評為天津市『十佳不可移動文物』,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此外,造幣總廠舊址可以通過一定的設計手段成為特殊的旅游景觀,帶動城市旅游收益的增加,和周圍環境品質的改善。
未來
修舊如舊增加居住培訓等功能
本市有關部門根據對造幣總廠舊址現狀和風貌特征的分析,將遵循『原地復建、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其進行保護與整治,並將對舊址進行測繪,繪制成電子文檔與現狀照片一同留檔。
按照規劃,將對造幣總廠舊址現存的11處單體文物采取部分文物基本原地復建的方式進行保護,包括拱券門樓、西式辦公樓、一個完整的四合院,涵蓋了舊址全部建築類型及風貌特征。根據測繪及現場照片提供的充足材料,復原重建造幣總廠舊址重要的古建築,使其以完整的形象重現歷史風采。未來,舊址內建築功能將主要包括居住、乾部文化培訓等。『修舊如舊』的造幣總廠舊址將成為百年老街中山路上又一重要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