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雲新聞訊:2013年,我花費49.7萬元在濱海新區漢沽弘澤天澤小區購買了23號樓一套9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我當時買房為了結婚,哪知道後來的十多年裡,這套新房成了困擾我生活的一塊“心病”。因為開發商“跑路”等種種原因,我和鄰居至今無法辦理“房本”。落戶、上學、工作都成難題,我家的“房本”啥時纔能辦下來? 市民吳先生



記者調查:新房爛尾業主十年維權
吳先生告訴記者,他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漢沽工作。2013年因結婚需要買房,幾經衡量,他最終和家人選中了弘澤天澤小區二期的一套期房。“當時一期的居民已經入住,二期也開始陸續動工了,我選的23號樓當時馬上就要封頂了。銷售人員承諾年底就能交房。”吳先生說,當時他考慮了一天後,就用自己的積蓄加上父母給的錢付了購房款。當年年底,開發商通知可能會晚交樓幾個月,還承諾會按合同進行補償,吳先生並未感覺到異樣。但隨著時間推移,吳先生和鄰居們感覺不對勁,交房時間一拖再拖,而且工程進度明顯停滯。又過了一段時間,開發商突然失聯,等吳先生和其他業主趕到售樓處後纔得知消息:開發商由於資金鏈斷裂,已經無法繼續施工了,吳先生買的新房“爛尾”了。
之後幾年,吳先生跟著其他購房者四處反映情況、尋求幫助,卻一直無果。直到2023年——距離購房已整整十年,吳先生和部分鄰居纔終於住進了這套“新房”。雖然入住了,但23號樓和24號樓的業主依然面臨一個問題:房屋需竣工驗收合格後纔能辦理“房本”,一項項驗收工作陸續開展,等輪到消防驗收時卻“卡殼”了,兩棟樓裡的消火栓沒有水。
消防無水維修基金難動
9月12日上午,記者來到弘澤天澤小區。23號樓、24號樓是兩棟高18層的住宅,記者隨機走訪時看到,每層樓道內均設有消火栓和滅火器,但擰動開關,消火栓卻沒有水流出。記者隨機走訪了幾戶居民,對於樓內消防不合格這一問題,他們均表示知情,因為有業主代表會將驗收進展及困難堵點隨時發送到兩棟樓的業主群中。“先不說‘房本’的事,就說高層住宅消防安全這件事,也應該想辦法解決。”一位業主向記者表示。另一位業主則透露,整個小區至今未成立業主委員會,居委會想修消防管網需要動用小區相關維修基金,聽說有的業主不同意,所以問題被擱置了。
記者隨後來到漢沽街東濱裡居委會,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確有此事。弘澤天澤小區23號樓、24號樓的問題根源在於原開發商資金鏈斷裂“跑路”,導致項目爛尾,遺留了大量未完成的配套設施,其中消防系統是最大的“欠賬”。然而,辦理產權證必須通過綜合竣工驗收,而消防驗收又是其中無法繞過的重要一環。目前的現實困境是,整個小區的消防管網系統均處於癱瘓狀態,並非僅23號樓、24號樓獨有。要徹底解決問題,需要對整個小區的消防設施進行提昇改造。
“我們願意把這個事促成。”社區負責人表示,街道和社區曾全力推動解決方案,即申請使用小區的專項維修資金來修繕消防設施。今年春節後,社區工作人員用了一個多月時間,通過上門、打電話等方式,向全小區834戶業主發起了意見征詢,但最終結果卻陷入了僵局。此次征詢的同意率僅為45.3%(378戶),遠未達到法定標准。
“老百姓不同意,我們就不能動這個錢,一旦動了就是違規違法。”社區負責人無奈地解釋,許多業主的訴求很直接:消防系統是開發商遺留的問題,理應由開發商或政府出資修復,不應動用業主自己的維修基金。盡管社區工作人員反復說明了高層住宅消防隱患的嚴重性,但溝通效果甚微。目前,街道、社區深知安全隱患重大,但在現行法規下,維修資金的使用必須遵循業主意願。要打破這一僵局,仍需找到新的突破口。
政府介入破解辦證困局
離開社區,記者又來到漢沽街道辦事處,該街道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開發商“跑路”時未移交任何消防圖紙,目前整個小區的消防管線布局不明,修復難度極大。經測算,若為23號樓、24號樓新建含蓄水池等內容的獨立消防系統,所需資金約為160萬元;若要徹底解決整個小區的消防問題,則需投入超600萬元。面對維修基金使用方案因業主同意率不足而擱淺的困境,街道已將問題上報。近期,濱海新區分管住建的相關負責人主持召開專題會議,明確將此問題的解決提上日程。
9月15日,漢沽街道辦事處針對居民訴求及記者采訪做出正式書面回復:漢沽街弘澤天澤23號樓、24號樓因開發商資金鏈斷裂導致爛尾,造成無法按期完工交付並辦理房產證,屬於歷史遺留問題。濱海新區政府職能部門和屬地街道,始終高度關注居民辦證難問題,在前期已協助解決爛尾樓續建、居民子女入學、物業管理等實際困難的基礎上,正持續推動解決房產證辦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目前已經明確資金來源、化解措施和方法路徑,後續將采取區政府職能部門和屬地街道協調聯動方式,盡快組織實施,早日解決影響辦證的關鍵性難點問題,積極化解居民辦理房產證難題。(津雲新聞編輯 張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