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條差評還能有那麼高的分數,我就想問問他們的評分系統是怎麼做到的?”近日,有消費者發視頻質疑某平臺的評分機制,引起了廣泛關注。據消費者陳鵬(化名)介紹,他在該平臺預訂了廣州一家評分為4.9分的賓館,然而,入住後發現賓館環境破舊,衛生條件堪懮,“離開後我看到這家賓館有700多條差評,但還是有那麼高的分數,(懷疑)他們存在刷分行為。”在陳鵬投訴的當日,他看到該賓館的評分已經漲到了滿分5.0分。對此,該平臺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平臺上的商家評分構成是通過多個因素計算每條評價的權重而得,並不是算數平均分來的,“平臺不存在任何的人工乾預,也無法手動修改評分”。
涉事賓館為經濟型賓館,工作日房價每晚為94-175元,房價雖然不高但令人不適。賓館的走廊、地毯、洗手間等多處都出現髒亂、破損的情況,總評價1萬多條,其中,低分評價700多條,大多是反映賓館破舊、存在衛生問題。在該平臺上這家賓館評分為5.0分,“高於89%同類酒店”,而且被評為“白雲山風景區周邊經濟人氣榜第1名”。評價冰火兩重天,心理落差夠大。神奇的是,賓館評分不降反增,有消費者曾反映“這麼拉胯怎麼乾到5.0的高分的,交錢了吧”“700多條低分評價,是怎麼有5.0評分的?是可以花錢買嗎?”實話說,賓館住客偏好不一,有人因其價格低廉,吃飯便利,性價比高而打高分也可以理解,可是,在有700多條差評的前提下,怎麼就滿分了呢。
平臺稱,評分計算的主要考慮因素有:用戶特征、評價內容質量、時間因素和評價誠信因素,一一對應的關系為內容質量越好的評價計算權重越高、評論時間越新的評價計算權重越高、評論人的用戶專業度越高權重越高。貌似有道理,可“權重”一番後,700多條差評就被無視了,這太奇怪了。而這種評分機制,讓人不禁懷疑有多少可信度和參考意義,甚至都有嚴重誤導的嫌疑了。
近些年這類分數灌水、好評率失真的現象,已經不是個別現象,不客氣地說,各類平臺評分機制輪番受到輿論質疑。影視劇評分受到飯圈的衝擊和乾擾,大規模的極致好評與極致惡評交替出現。打卡旅游因為“種草”廣告植入,讓一些人跟風掉進坑裡。而商家通過誘導性促銷操縱消費者好評,有償探店、刷單炒信等黑色產業鏈更是扭曲消費評分機制,誤導消費者對相關產品或服務的判斷。分數灌水、好評率失真既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等合法權益,又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而平臺評分系統不可信終於導致了反彈。最典型的事例是,一些年輕人制作攻略,按照評分反選,開始選擇評分較低的餐廳,尤其是那些評分為3.5分左右的餐廳。“4.8分餐館經常踩坑,3.8分可能有驚喜”“報復性消費3.5分飯店”“評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盡管這種做法有一定的冒險成分,卻是無聲抗議和用腳投票。
作為平臺必須直面評分系統的信任危機,增強改進技術手段,讓失真的評分體系回歸正常。相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確保評分系統的公正性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