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學大觀園》:調兵遣將出奇兵——兵學視角下的東北野戰軍秘密入關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綜合 作者: 編輯:劉影 2019-07-10 14:19:24

  遼沈戰役勝利結束以後,東北野戰軍計劃休整一個月,於第二年上半年協同華北軍區部隊殲滅傅作義主力。隨著戰爭局勢的變化,當時的華北國民黨軍隨時有西逃和南撤的可能。鑒於此,中央軍委做出了東北野戰軍結束休整,提前入關的決定。東北野戰軍如“神兵天降”,迅速隱蔽入關,成為平津戰役勝利的保障。本文將從《孫子兵法》的視角,探討平津戰役中東北野戰軍秘密入關這一問題。

  一、因勢而為,把握戰機,入關的權衡考量

  《孫子兵法·兵勢篇》講到,“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1]善於指揮作戰的將帥,總是尋求戰場中的有利形勢,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選擇人纔去適應和利用已形成的態勢。

  1948年10月24日,蔣介石派出重兵偷襲華北人民政府所在地石家莊,為緩解華北部隊阻敵壓力,中央軍委於10月31日致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東北主力除四縱隊、十一縱隊等部即行南下外,其餘在沈營線戰斗結束後,應休整一個月左右,約於十二月上旬或中旬開始出動,攻擊平津一帶,准備於戰爭第三年的下半年,即明年一月至六月期間,協同華北力量殲滅傅作義主力……”[2]先行入關的東北野戰軍第四、第十一縱隊成為先遣兵團,在遼沈戰役結束的前一天,即11月1日,先遣兵團就克服一切困難,向關內開進。其餘東北野戰軍部隊則按照中央軍委的計劃,在結束遼沈戰役後休整一個月左右,預計在1949年上半年協同華北軍區部隊殲滅傅軍主力。

  東北戰場上的硝煙剛剛平息,南線的華東、中原野戰軍打響了淮海戰役。迅速發展的戰爭形勢,讓國民黨軍在華北作戰方針的問題上,陷入或退或守的兩難境地。蔣、傅二人討價還價之後決定,在華北地區采取“暫守平津,控制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十六字方針,蔣介石特別指示傅作義,“以一部兵力守備北平,以主力確保津沽”。傅作義為確保北平、天津地區,除了加固工事、擴充兵力外,重新調整了戰略部署,形成了兼顧東西撤逃的“一字長蛇陣”。這個部署並沒有完全遵照蔣介石“以主力確保津沽”的指示,而是照顧了雙方不同的利益需求,准備在危急時刻各奔東西。[3]

  對於傅作義隨時西逃或南撤的打算,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也在緊張商量著對策。蔣、傅的60萬大軍,無論竄到哪裡,對全中國的解放都極為不利。如此一來,把北平、天津的敵人就地殲滅,不失為當時最正確的選擇。1948年11月9日,中央軍委發出了由周恩來起草、毛澤東修改的電報,提出了“抑留傅於(北)平、(天)津、張(家口)、保(定)地區,以待我東北主力入關,協同華北力量,徹底殲滅該敵”的總方針。

  為實現抑留傅作義集團於華北地區就地殲滅的戰略目的,毛澤東開始考慮華北第3兵團撤圍歸綏,集中華北第1、第2、第3兵團迅速攻取太原。但是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致電中央軍委,建議“暫不攻太原”。淮海戰役發起之後,徐州國民黨一片混亂,這無疑會加速華北國民黨軍西逃或南撤的步伐,致使東北野戰軍入關撲空,無法全殲國民黨守軍。當務之急則是迅速包圍保定或張家口,切斷敵人與北平的聯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建議緩攻太原,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傅作義逃跑的心理壓力。華北第2、第3兵團集結在一起,只能阻止傅作義向綏遠撤退,但是不能阻止蔣、傅集團從海上逃跑。為解決這一棘手問題,避免被動局面的出現,唯有讓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4]戰場上的形勢總是瞬息萬變,善於捕捉戰機尤為重要。在遼沈戰役結束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蔣介石、傅作義趁東北野戰軍尚未入關之前迅速決策撤離,我軍作戰必將面臨著重大困難。僅憑我華北兵力難以拖住蔣、傅集團,且華北第1兵團正在圍攻太原,東北先遣兵團雖已入關,並不足以改變華北地區的兵力對比。國民黨決策層犯下的嚴重錯誤給了解放軍一次求之不得的千載良機,也使自己跌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5]反觀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在華北地區的作戰問題上就英明得多,因為他們清楚,一旦延誤時間,致使華北國民黨軍向西或向南撤退,不僅增加我軍作戰難度,而且影響全國解放的進程。針對這種情況,中央軍委做出了東北野戰軍結束休整,提前入關的指示。

  二、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入關的隱蔽戰略

  《孫子兵法·始計篇》講到,“兵法,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6]這就是說,用兵作戰是一種詭詐的行為,能攻打而裝做沒有能力,實際上要攻打而裝做不攻打,欲攻打近處卻裝做攻打遠處,攻打遠處卻裝做攻打近處。因此,在與敵人作戰時,必須以“詭詐”行之,出奇制勝。

  按照常理來講,經過一場大的戰役,部隊總要休整一段時間,需要補充兵員、彈藥、糧草等。蔣介石和傅作義恰好按照常規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他們認為東北野戰軍經過連續50多天的大戰,必須要經過3、4個月的休整和補充纔能繼續入關作戰。正因為如此,西逃綏遠和南撤江南的決心纔遲遲沒有下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充分抓住了蔣、傅的這種心理,反常規而出牌,電令東北野戰軍迅速隱蔽入關作戰。

  為了迷惑敵人,不使蔣介石和傅作義過早發現我東北野戰軍主力入關行動,從而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目的。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一再叮囑東北野戰軍,提早入關的行動務必注重隱蔽性。在行軍路線方面,考慮到蔣、傅在山海關還有一個軍未撤退,令東北野戰軍主力不走山海關,全部自熱河境內經冷口、喜峰口入關。在行軍時間方面,為避免暴露入關行動,令部隊晝伏夜行,秘密向華北挺進。毛澤東還指示林彪,根據不同的地域,選擇不同的部隊分批行動。沈陽因為有敵人的電臺,我軍一行動,敵人必會察覺,於是令沈陽附近的部隊最後行動。與此同時,新華社、東北各廣播電臺,按照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繼續播發我主力部隊在沈陽、營口、新民、錦州等地慶功祝捷、練兵開會的消息,制造東北野戰軍仍處於休整狀態的假象,以迷惑敵人。

  這一系列隱蔽入關策略得到了切實執行。當林彪、羅榮桓率東野總部南下一個多星期後,新華社還在播放林彪在沈陽活動的消息。對於傅作義而言,有了這些消息就可以高枕無懮了,然而這一切都是毛澤東有意制造出來的假象。毛澤東用“信息”作為武器,在東北野戰軍主力剛剛踏上入關的征途,就打了一個隱性的大勝仗。[7]當蔣介石、傅作義清醒過來時,華北地區已是大軍壓境。

  正所謂“兵不厭詐”,軍事戰場上講究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深謀遠慮,利用敵人常規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從東北戰場秘密調兵遣將。當國民黨軍放下警惕時,東北野戰軍開始悄然入關,而等到傅作義得知消息時,“東北虎”已經挺進關內,華北國民黨軍在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的雙重打壓下,由“驚弓之鳥”變成了“籠中之鳥”,已是插翅難逃。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關於隱蔽入關方針的制定,是《孫子兵法》中“用而示之不用”、“遠而示之近”詐敵戰術的完美運用。

  三、令文齊武,步調一致,入關的思想動員

  《孫子兵法·行軍篇》講到,“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8]大致意思是,要用懷柔寬仁使戰士們思想統一,用軍紀軍法使戰士們行動一致,這樣的軍隊作戰必能取勝。“文”指禮制、宗法、仁恩等,“武”指法令、刑法、威嚴等,仁恩與刑法並舉,纔能達到治理軍隊的成效。

  在遼沈戰役結束之後,各縱隊計劃休整一個月左右。現在接到命令要結束休整,提前入關,隨之而來的各種困難就這樣擺在了東北野戰軍面前:一是部隊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波動,東北籍戰士不願意離開家鄉;二是剛補入的新兵還需要時間教育、訓練;三是面對即將到來的冬天,部隊的冬裝尚未准備就緒。入關是軍事行動,更是一場政治行動。[9]在如此倉促的時間裡,怎樣解決一系列入關困難,如何做好戰士們的心理工作,統一部隊思想認識,這對於能否完成入關任務尤為重要。當時的東北野戰軍正在沈陽召開政治工作會議,在接到入關命令以後,政工會議臨時改成了緊急動員入關會議。羅榮桓作入關動員報告,指出當前形勢和緊急任務,要求做好東北籍戰士的思想工作,進行加強革命團結的教育。

  為鼓舞行軍途中部隊士氣,圍繞入關作戰的目的和意義,東野各縱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思想動員工作。入關時間早的縱隊,來不及動員,就采取飛行動員,邊走邊動員的形式。有的縱隊則是全面轟開,層層動員,先在乾部會議上動員,接下來又在連隊軍人大會上動員。有的縱隊實行乾部責任制,連裡的排以上乾部每人承包五個,誰承包的對象出了問題,就打誰的板子,到時候拿他是問。[10]還有一些縱隊采取了立功和獎勵的辦法鼓勵入關,二縱規定入關行動中完全消滅減員的連隊,由縱隊贈送錦旗一面,集團記功一次,每人獎勵豬肉一斤,凡減員不超過3%的連隊,由師獎勵錦旗一面。

  為保證戰士們順利入關,東野總部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實際問題。優待入關戰士家庭,替戰士們消除後顧之懮;在行軍途中,允許離家近的戰士回家探望親人;一些部隊還統一印制了安家信,由部隊寄到戰士們家中。在入關途中,許多縱隊的連排乾部大都能做到愛兵如子,幫戰士背東西,幫戰士燒水洗腳治泡,不少乾部拿出自己的生活費給傷病員買東西。盧錫勤作為英模連隊的指導員,在入關途中,盡心盡力照顧新戰士,看見一班新戰士張振林未脫下濕透的綁腿和棉鞋就倒頭睡在了炕邊,盧錫勤端來一盆熱水,幫他解開綁腿,再拿出自己經常不離身的一團馬尾和一根針,幫他邊洗腳邊穿腳泡。[11]這樣的愛兵模范還有很多,正是連隊乾部這樣的悉心行為,纔給了戰士們一路入關前行的溫暖和力量。

  孫子提出“令文齊武”的治軍原則,強調恩威並重,纔能治理好軍隊。對於東北野戰軍而言,提前結束休整,緊急秘密入關,面臨著種種困難。東野總部開展的一系列思想動員工作深入有效,既體現了對戰士們的嚴格要求,又彰顯了對戰士們的無限關懷,解除了戰士們的後顧之懮,為順利入關提供了思想保障,同時為平津戰役的勝利提供了條件。

  在這次入關行動中,從1948年11月23日起,東北野戰軍開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大進軍。10個步兵縱隊和特種兵部隊共70餘萬人,隨軍民工15萬人,火炮千餘門,坦克、裝甲車40餘輛,汽車3000餘輛,大車8000餘輛,戰馬10萬匹,告別戰斗過的白山黑水,踏上了800公裡的征程。浩浩蕩蕩的炮車人馬,在黃塵滾滾中一路向冀東開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湧向了平津,而傅作義尚未察覺。百萬雄師的行蹤隱蔽得如此巧妙,這是毛澤東的傑作,也是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觀。[12]在從東北戰場調兵遣將的問題上,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深謀遠慮、充分把握戰機,一系列隱蔽入關、迷惑敵人的做法,使其放下了戒備,加上行之有效的思想動員工作,為東北野戰軍順利入關提供了保障,為平津戰役的輝煌勝利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平津戰役紀念館)

  [1] 孫武著,陳曦注譯:《孫子兵法》,中華書局2011年版。

  [2]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平津戰役》,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頁。

  [3] 趙延壘,唐澤華,尹強:《棋高一籌的平津戰役大決戰——平津戰役決策過程述評》,《黨史博采(紀實)》,2012年第3期。

  [4] 孫武著,陳曦注譯:《孫子兵法》,中華書局2011年版。

  [5] 趙延壘,唐澤華,尹強:《棋高一籌的平津戰役大決戰——平津戰役決策過程述評》,《黨史博采(紀實)》,2012年第3期。

  [6] 孫武著,陳曦注譯:《孫子兵法》,中華書局2011年版。

  [7] 劉晶林:《命運交響曲——平津冬春》,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頁。

  [8] 孫武著,陳曦注譯:《孫子兵法》,中華書局2011年版。

  [9] 張彩欣:《透視平津硝煙》,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9頁。

  [10] 劉晶林:《命運交響曲——平津冬春》,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頁。

  [11] 平津戰役紀念館編:《走近最後的決戰》,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頁。

  [12] 姚有志、李慶山編著:《平津戰役實錄》,白山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頁。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